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常州站长网 (https://www.051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关于游戏玩家与开发者的对立

发布时间:2017-01-24 23:34:44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创事记
导读:副标题#e# 文/ 一刀平五千 本文作者是一位游戏行业的开发者。对于近年来国内游戏开发商和玩家之间越来越深的裂痕,联想到过去,他有感而发,写下了本文。 “在我的名片上,我是集团董事;在我的脑海中,我是一名游戏开发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只是一位游戏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如果说有一些开发者认为付费玩家付费的行为“不值”的话,那么和这些开发者一样从80年代的主机、PC游戏过来的玩家,则反过来抱有更大的鄙视——在他们眼里,我们根本不配算是“开发者”。

是的,即便我们用着同样的虚幻4引擎,用同样的美术标准,面向同样的平台,在这部分传统玩家眼里,我们仍然只是不上档次的“手游奸商”。“他们只是做坑爹国产手游的,根本不算什么游戏开发人员”——持有这种态度的玩家我也见过不只一个。

我很遗憾某种意义上,事实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抛开市场规模和盈利模式不谈,整整20年,我们的游戏研发在进步,可欧美日本的游戏研发也在进步,我们之间的技术美术差距并没有缩小,连一寸都没有缩小。甚至有些还扩大了。90年代,国产游戏和世界顶尖游戏的差距,基本上输在技术上和设计理念上,画面都很糙,我们只是能严重感受到技术的落后会阻碍玩法层面的实现。

而如今,可以说是技术、美术、概念、创新层面四个维度齐崩。2016年曾有国内前五的研发商把自己的作品送上了次时代主机平台,当时我和同行们在一起看直播。当欧美二线作品的DEMO演示完毕,国内研发的DEMO出现时,我和处于不同公司的前同事们只用了0.01秒就达成了共识:惨不忍睹。单独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一比较差距就血淋淋地被剥出来了:光照不行,模型质量不行明明是3D人物但看起来就是像纸片,材质不行,法线不行,摄像机运镜不行……360°无死角的落后。

那又如何呢?我们各种不行,但就是这样不行的一个产品带来的利润比那些3A大作还要高,到底谁会同意我们这些开发者努力去追赶他们的脚步,缩小差距呢?我的每一名同事都很清楚《纪念碑谷》是堪称艺术品的游戏,是20年前我们每一个人在入行时希望游戏进化的形态。可是它的全球收入或许不如《刀塔传奇》半个月的流水。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服管理层要选它作为研发方向,而不是几个月之内拿《刀塔传奇》改一改呢?开发者也是拿工资的上班族啊,并不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关于游戏玩家与开发者的对立

“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服管理层要选它作为研发方向,而不是几个月之内拿《刀塔传奇》改一改呢?”

在电影界有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到底是玩家纵容了那些不注重趣味和艺术性的游戏得以大火,还是大量的这些游戏导致了我们的玩家不肯提高对游戏品质的要求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个人的看法,和国产电影是一样的,问题并不是只出在开发者身上。曾经有过殆精竭虑想把游戏做好玩的时代,开发者却苦苦与盗版作战,只是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无论如何,在研发力量上,我们比CD-projekt、顽皮狗这样的厂商确实有数十年差距,并且这种差距目前似乎也没有尽力追赶的迹象。我既是开发者也是玩家,能理解玩家也想玩到有顶级画面和Ai的国产游戏而不可得,嫌弃我们开发者没能力的心情。

可玩家却始终不会是开发者,不会也没兴趣理解我们也想追赶的心情。更不会想到,有些开发者其实想花心思把游戏往世界标准去做,却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付费模式和快速推向市场上,从而对盗版、玩家群体心生怨恨吧?——如果你们都不为那些XX游戏付费,不就好了?为什么你们就不明白呢?

镜花水月与影子

说到底,开发者与玩家虽然是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区分,又可以根据爱好混淆的两个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群体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上周有媒体的朋友传了张图给我,是另一名开发者在充当“深喉”说一些业内真相。他的原话有一句是:“其实付费玩家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免费玩家的死活我们根本不管。”

这种激化矛盾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自以为是,作为同行我也可以大胆地根据他这句抱怨判断出他在业内充其量是个执行岗位,尚无建树。抱着他这样的想法,不但改变不了现状,连在当前标准下做出一款收回成本的产品都不太可能。

一个游戏在系统设计上,有很多“镜子”一般的存在。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玩家对游戏内容的消耗特别快,全球翘楚。一个普通的MMORPG端游,即便在同样是玩家数量可观产业发达的韩国,对游戏内容的消耗速度也只有中国的30%~50%左右。

举一个例子:无论RPG还是卡牌游戏,中国玩家特别热衷于升级。不管是做任务,还是刷副本,总之每天下线前能升个几级,就感觉有收获。其实新的技能、视觉效果上升(时装坐骑)、能多推几个图(关卡进度),都是镜子一般的存在。这种镜子反映出玩家投入游戏时长的成果。我玩了多少个小时,我新抽到了SSR卡牌,都得靠这些镜子才能反映出我比之前变强了。

无论免费和付费,这些有纵深的系统内容,也就是镜子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开发者去思考,撇开免费玩家只考虑满足付费玩家纯粹是无稽之谈。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关于游戏玩家与开发者的对立

“无论免费和付费,这些有纵深的系统内容,也就是镜子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

竞技场和排行榜之类的系统,就是另外的一面特殊镜子。这面镜子不是反映出玩家的精力投入在游戏中转化的价值,而是反映出玩家付费后获得的“增值”与付费的“技巧”。无论你是付费后通过线性数值增长(装备),还是概率性捷径(抽卡)来变强,更高的排名都能反映出我付费前后的差异。就这些镜子而言,等级只是决定镜子的位置,很少有游戏鼓励玩家付费来大幅提升升级速率。

什么是强呢,我付费后可以跨级媲美更高等级的玩家,我3天的实力媲美你10天的实力,比较总是被鼓励发生在同等级玩家之间。至于付费技巧就比较好理解了,想方设法付费100元去接近200元的实力,这种产出效率就是技巧。之所以站在开发者角度,谈到这些开发思维,是想说开发者根据工作年限的增长,项目类型的不同,行业风向的转变,甚至管理层的压力,他的策略和设计重心是会摇摆的。不同的游戏和游戏的不同阶段,玩家也和玩家不一样,玩家自身也不一样。

近十年国内游戏的玩法变化都较小,App store上可以看到手游只是用更短的时间在走当年端游走过的路。内容仍然是那些内容,镜子仍然是那些镜子,不同的是我们。开发一款广撒网大走量的三消或益智类型的游戏,它轻付费而重留存,鼓励你多学习内容,类型用户说你良心,但破不了关的新玩家嫌不耐烦,又不能付费过,开骂。

换作一款重战斗养成的游戏,开发者坑挖浅了,有大R打电话来说我就是要付20万买神装打死对面帮会你有钱不要是不是傻,中小R又投诉自己竟然被一个免费玩家打死了。挖深一点,中小R用户说这游戏付费无底洞就想着骗钱,免费玩家又说这游戏不付费就只能被屠太坑爹。

镜子还是那些镜子,开发者出于各种考虑,正确的,错误的,被干扰的,自以为是的……将镜子选择后安插在游戏的不同阶段。它们映出的是各个玩家们的影子:你通过这个游戏想要得到的感官体验。开发者设计的功能模块的目的,企图兼顾却不可能吻合每一个玩家的要求和期望。我想给的和你想要的对不上时,就互相厌恶。你在MMORPG里被R玩家杀骂我没良心,我在益智里骂你一个三消你也想付费过关是不是有病。

此外,不同镜子的对照会导致玩家的感受错乱,极其负面。比如我终于打通了之前怎么也打不过的副本,我变强了;但我在竞技场的排名却突然被打下降了20多名,说明我变弱了。那我到底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不高兴?

真相只有一个

近30年很多行业内的人都在感叹: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游戏也没有任何理由逃离被改变的命运。相反的,因为在同样的硬件平台上,它还会首当其冲遭受互联网资本的“扭力”。我们20年前的期待,是希望游戏可以灵活融合文学、美术、电影、音乐……成为一门新形式的艺术。然而在朝这个路进化到一半时,被拦腰斩断。现在的游戏不再是一项面向玩家去定制的商品,而更是一项面向所有人的“服务”。个性、创新、风格、精神内核……这些我们所渴求的是一种艺术型商品的导向,而服务型则不然。游戏不再像是小说漫画或者音乐CD,而像是健身房和游乐场等社交场所,让各类人进来选各自的器械,让各类人进行社交,持续地提供满足感。“玩家”的定义,瞬间就被扩大成了“用户”。

随之受众变广市场变大,大量资本积极涌入了之前相对小众的行业。资本趋利避害又要追求高回报,热钱犹胜,进一步湮没了个性、创新、风格这样的东西。2015年,任天堂与DeNA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之后,其股价开始飙涨,连续两天涨停。这短短的两天之内,任天堂市值增长了7000多亿日元。那是什么概念呢?——这笔增长超过日本全年的游戏市场总收入。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信号了:比起传统的内容至上的一次性商品型产品,以手游为代表的这种服务型产品更被资本认可,获得更大的推动力。游戏变化为一种服务型产品后,行业中的关系迅速地复杂化了……宛如同样的黑白棋子,纵横棋盘,之前下的是五子棋,现在下的却是错综围棋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关于游戏玩家与开发者的对立

“游戏变化为一种服务型产品后,行业中的关系迅速地复杂化了。”

第一,开发者有了两层顾客,一层是真正的玩家,另一层是负责发行的渠道。玩家和渠道对游戏内容不尽相同甚至相反。渠道某种程度上话语权比玩家还要重:完全的创新就是完全的风险,完全的舒适就是没有付费欲望。

第二,开发者和玩家无法再面对面,中间隔着运营人员。开发者得到的玩家反馈,往往是被运营根据自身标准删选和过滤过的。关心且只关心付费和留存,并将指数化为KPI。在持续的KPI驱动下,会出现许多与品质无关,满足部分付费用户却牺牲大部分免费玩家、小R玩家的设计。

第三,迷恋冰冷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型产品依赖数据驱动。大数据分析有两个不利于开发者的要素:滞后和幸存者偏差。大数据得到的总是“过去的设计”得到的反馈,分析后判断方向和微创新还行,要从立项的起始阶段就“大刀阔斧、不破不立”是做不到的。太多的同事都有感触,要做点新的东西,立项会上就会被喷回去:你凭什么?有什么数据支持?你参考的对象有什么好收入?幸存者偏差就更好理解,对当前游戏满意的玩家要么不发表意见,要么发表的意见不受重视,无法呈现在数据中。运营(渠道)对游戏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当然不如开发者,但他们接触到留存与付费这些冰冷的数据,再分析出的需求却远远比开发者的概念设计有更高的说服力,能决定游戏最终形态。

第四,资本的涌入改变了双方结构。开发者方面,有人图赚快钱涸泽而渔,不注重信誉和品质,叫好不如叫座,没有基本的经营一家游戏企业的责任,在游戏设计上利用人性的黑暗面,疯狂培育玩家“冲动型消费”。冲动哪有不后悔不怨恨的呢?大家又不傻。但不要紧,换个公司再玩……玩家方面,也出现了打金、外挂开发、“工会玩家组织”这种伤害开发者与其他普通玩家的群体。

以上四点倒不是在分析两者对立的原因,只是说明下如今游戏行业与当年的差异。游戏的不同,仅仅是行业不同的表现。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太多的当事人,不指望提供一门带有乐趣的艺术商品,不在乎玩家和开发者的感受,也有太多的人只想在游戏中取得一段社交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最近《阴阳师》的BUG事件,就本身而言只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故,玩家在游戏中出现了开发者预料之外的行为,修复规则就好。然而却在被“利用BUG的普通玩家”碾压过大R们的愤怒下发酵成了一场短暂的舆论风暴,其中一名大R直呼网易为儿子。这场冲突是长久积蓄的压力的一次释放,背后,则是开发者和玩家之间深深的鸿沟。

你看玩家总是强调讨厌“pay to win”,但他们去腾讯微博下面留言的理由却是:至少我在腾讯的游戏里付费能真正的变强。

都这么去想了,双方如何才能不对立呢?最终绝大部分的不满,都会指向开发者。

当年的游戏已变成了一种服务,偏偏又是免费的旗号,你的期待得到满足时你只是一个消费者,得不到满足时你才是玩家。

谨慎的悲观

最后说结论吧。一些官方说辞中,有种持重的说法,叫做“谨慎的乐观”。我不想假装乐观,对我而言,算是有一种“谨慎的悲观”吧。

第一,国内玩家和开发者已然有一种对立关系了。第二,太久我看不到,但起码五到十年之内,绝对不会有任何好转。这是国内游戏行业在特殊环境下发展到特殊阶段,产生的一种不那么愉快的现象。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一点。好在它对双方彼此的生活质量也没啥影响。

然而这种对立破坏了双方的换位思考,消磨了沟通的欲望,放在行业内终究不是个好事情。要解决,也许仍然靠行业自身的发展吧。当市场越来越大,大到饱和趋理性;越来越成熟,成熟到同质化必死……当资本得到教训,当市场进行无数次细分,让那些想按照国际标准,想把游戏往“带有艺术的消费品”方向研发的开发者,能够通过某种途径,准确地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对游戏有同样理解的玩家面前,再击退破解盗版的阻扰,才会开始好转吧。

也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重逢。那些通过付费在游戏中获得优越感的人可以继续做他们自己,而我们也可以像当年在论坛一样,有如朋友一般谈谈游戏的设计元素和后续的改进。各取所需,各尽所长。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关于游戏玩家与开发者的对立

“但愿有那么一天”

(编辑:常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