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常州站长网 (https://www.051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传媒 > 正文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发布时间:2016-08-13 09:25:38 所属栏目:传媒 来源:站长之家用户
导读:7月初,移动和包客户端V4.6正式上线。该版本APP在界面上变化不大,后台却悄悄的加入了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用于高危持卡人的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认证是在普通“实名制”的基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7月初,移动和包客户端V4.6正式上线。该版本APP在界面上变化不大,后台却悄悄的加入了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用于高危持卡人的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认证是在普通“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身份信息核验,以往只需要知道身份证号码及姓名,就可以进行实名认证。加入人脸识别技术以后,必须要本人进行实名操作才能顺利通过认证。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一句话:这就是强化版“实名制”。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源远流长

那么它是如何发展的?是否具有必要性呢?

“实名制”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不仅方便政府管理,也极大保障了我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现在我们所说的“实名制”指的是手机、互联网、银行等领域的网络实名制度。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这片大陆就一直在摸索着“实名制”。

一、氏族社会时期到西周——以名为实(名+生物特征)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名”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姓”是氏族的族号,名才是个人的指称。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因为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半径普遍较小,大家互相指认主要是以名及生物特征(包括声音、相貌、体形、发型等)为识别依据。较少的人口使得名加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足以满足需求,不过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重复名和容易被误认的生物特征让人类开始摸索新的“实名制”手段。

如河东有人名为重华,河西也有人名为重华,不同的氏族还可以用姓来区分,当一个氏族庞大后,氏族内必然有重复名的出现,脱离掉户籍信息很难以相同名来区分不同的人。

二、商到清朝——以籍为实(名+户籍)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推行“户籍相伍”,户籍制度开始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户籍制度基本框架形成,户籍都分类审编,用以稽查人口,征课赋税,调派劳役,并举行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这种框架一直沿用到明清。

户籍制度的出现让大规模人口管理成为可能,它让大量人口成为虚拟的纸上文字,让姓名与户籍信息对应。促使农业社会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人员的束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户籍上没有生物特征,只能核对户籍信息和的核验真实本人,导致某些朝代户籍造假成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三、民国到20世纪末——以证为实(证件+户籍)

其实自隋唐时期,中国便有了广义上的身份证——“鱼符”;明代改用“牙牌”,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宁夏省“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蒋介石的居民身份证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立法院对当时的《户籍法》进行了修改。1946年国民政府相继公布《户籍法(修正草案)》、《户籍法施行细则》,规定制发国民身份证,发证对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华民国国民,不分男女。未满18岁,自动请求者也可准予发给,现役军人暂不填发。此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各省、市纷纷制定身份证实施条例。由于没有具体的统一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也不尽相同。

1949年解放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证明自己身份时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我国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证件采用了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

这一时期,通过集成户籍信息的身份证加人工检视,极大的提高了身份核验程度。但是,由于检测自动化程度低,不法分子通过篡改身份证或利用人工检测误差漏洞绕过检测,开设银行账户或进行诈骗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

四、21世纪以来——以人为实(证+生物特征)

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试点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而较大规模的换发,则开始于2005年。2013年1月1日起,一代身份证停止使用,新型二代身份证在申领中还将登记指纹信息。

移动和包也用上人脸识别技术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是如何发展的? 

为了进一步强化“实名制”管理,国家不断发布新的“实名制”管理政策,要求杜绝安全隐患极大的电信及银行“黑户”。互联网、APP、交通、酒店等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开始推进强制“实名认证”。

生物识别作为人体天然特征具有识别的方便性与不可替代性,通过装备IC芯片的身份证加上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交叉验证,可以确保被核验人的身份真实性,降低误检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在近年由于深度学习的介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误识率已经比人眼低了十倍”,云从科技负责人透露,“新疆边防、部分智慧小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移动和包等已经开始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各个需要身份认证的环节。”

总结 

不同时期的“实名制”具有不同的认证手段,不过归根结底,“实名制”的目的是确认本人身份的真实性。当现有认证手段无法满足需要时,就会有新的认证手段来代替。

移动和包实名认证或酒店、交通等其它实名证人存在着必要性。无论是电信、金融或是互联网,诈骗犯罪的新方式层出不穷,“实名制”能够定位到犯罪人,极大的抑制违法犯罪发生。

(编辑:常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